婚外情是指拥有法定夫妻关系的男女,在配偶以外与未婚或已婚异性之间发生的性爱关系。[1]社会学家李银河最早在 1989 年做过一次专门针对女性关于婚外情的调查,发现婚外恋发生的比率只有 6.4%,不赞成婚外情的比率为 82.4%,反对婚外性关系的比率是 93.1%。
2006 年年初,李银河博士再次就婚外情问题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着实让人吃惊,有婚外性行为的人竟超过一半,从观念的方面来看,国人对婚外恋的态度也让魔鬼身材什么意思我们瞠目结舌,认为不可以发生婚外性行为的人竟只有 22.31%。该调查说明,参加调查的人,对于婚外恋问题无论在行为上还是观念上均占绝对数量。若单纯从数据上看,从 1989 年的 6.4% 到 2006 年的 64.28%,婚外性行为在不足 2 0 年的时间里竟增加到原来的十倍。[2]
那么产生这种剧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雄性本能说。
人的本性不是一夫一妻制度。男性的占有欲望比较强烈。在生物界,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雄性动物必须尽可能多的占有尽可能多的配偶。而生物学家认为,男性也具有这种本能。[3]
而当有人质疑说这个学说不能解释女性也会发生婚外情时,经社会学家的调查证实,男性和女性出轨的比例大致相当。[4]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想要更多地挖掘“雄性本能说”,或者说是进化心理学中对男性择偶偏好背后的进化机制在当代中国男性不断出轨中所扮演的角色。
进化心理学人类择偶偏好理论简介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进化心理学之父David Buss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偏好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索人类选择配偶时的偏好以及这种偏好背后的进化机制。David Buss的团队在1990年发表了他们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跨文化择偶偏好项目。
研究调查了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来自33个国家的9474人的择偶偏好。结果发现
无论男女都认为理想对象的核心特质包括相互吸引和爱、可靠的性格、成熟稳重、讨人喜欢的性格。不过,男人和女人在择偶条件上的确大不同。
相比男性,女性更青睐经济前景好、赚钱能力强、有抱负和勤奋的异性。
而男性则认为年轻、貌美、身材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才是理想的结婚对象。更加直白一点的语言即是:男性喜欢的女性类型特征是青春无敌、天使面孔、魔鬼身材。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逻辑,男性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开枝散叶,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因此选择具有更强的生殖能力的女性就成为择偶的重要标准。比如,对年轻的偏好就是因为男性的这种择偶偏好与女性的生育能力密切相关。
男性评判女性美的一些线索就反映了其心目中女性的繁殖价值。一是外貌特征,比如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亮泽的头发、健壮的肌肉和匀称的体型,一是行为特征,如轻盈的步伐、生动的表情和充沛的精力。因此,标志年轻与健康的身体线索都体现了生育力与繁殖的价值。
此外,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0-29岁。而女性的生育能力是一个n字型曲线。一项对12-19岁的青少年对配偶的年龄偏好调查证实,青春期的男性更愿意接受与年龄稍长的女性约会。而其他研究则显示成年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年龄越大的男性对理想配偶的女性年龄就会拉大。由此观之,成年男性对年轻女性的偏好反映出他们在选择时对繁殖能力强的偏好。[5]
用进化心理学阐释当今中国男性婚外性行为的原因
根据Buss的理论,最吸引男性的女性通常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外貌特征:健康、匀称;
行为特征:鲜活、有朝气;
年龄阶段:年轻但成熟。
而将这三个标准与魔鬼身材什么意思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小三”来比对,似乎都是符合的,而且是绝大多数都很符合。尤其是在娱乐圈和豪门之间,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最美港姐李嘉欣、巩俐插足张艺谋与肖华、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文章与姚笛、最近大热的撩汉高手邓文迪和其首任丈夫Jake Cherry… 这些“小三”无一不比原配来得鲜活和有朝气,这种鲜活的气息最是吸引以女性生育能力为标准审美的男性注意力,虽然现在这些男性出轨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子嗣,而只是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但是年轻所蕴含的性吸引力却是能成功地唤醒男性的进化本能的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中国男性频频出现婚外性行为的原因不仅仅是鲜活的女性对男性致命的吸引力,还有男性对日复一日越来越无激情的婚姻逐渐感到厌烦。因为当结婚之后,男性所面对的只有“独木一支”,再无“森林”,这会让男性潜意识当中的“尽最大能力开枝散叶”的本能被压抑,再加上妻子逐渐地衰老,其性繁殖能力也在慢慢地退化,就此方面来讲其丈夫对其的兴趣会逐渐下降,而且现在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和欲望的解放,使得整个社会的环境对婚外性行为的容忍度提高,男性的婚外性行为出现频次增加,似乎也不是什么值得惊异的事情了。
(本文摘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苏勤《爱的心理学》课程期末作业。)
[1]胡瑞燕,《婚外情的心理分析及处理》,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
[2]尚冬梅,《规制婚外情问题之理性选择初探》,河南大学法学院,《中国商界》2010年4月总第196期
[3]程潜,《情调简史》,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p172
[4]方刚,《中国多性伙伴个案考察》,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p65
[5] David Buss著.《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200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