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

Uu酱 2024-04-16 113 0

  

  

  浸坯

  

  腌料

  

  煮料

  

  掰料

  

  古法舂料

  

  抄纸

  

  晒纸

  

  山涧溪水叮咚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路边野花点点,位于富阳湖源乡新二村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的元书纸制作园区,给人世外桃源般的感觉。等身处其中,手工作坊里满目尽是造纸师傅动作娴熟的抄纸、晒纸,一刻不停。他们穿着现代人的衣服,手下忙的却是流传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了千年的技艺。

  跟普通的纸取材自草和树皮不同,富阳竹纸取材于当年生嫩毛竹,称“元书纸”。因纸质柔软、不腐不蛀等特点,元书纸声名远扬,曾流传“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说法。北宋真宗皇帝把它选为“御用文书纸”。上世纪60年代,元书纸还成为国务院专用纸。近日,湖源乡“湖源元书纸”获批成为继“善琏湖笔”之后的浙江省第二个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的文化用品类商标。

  竹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1900多年前的造纸技艺,在现代的时光里继续绵延。

  李文德,竹纸制作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家世代造纸,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九代。

  元书纸制作主要工艺

  1、斫竹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上山采伐青竹(嫩竹)。

  2、断竹(也叫断青、砍青):将整根嫩竹截成一个个竹段,长短有一定标准。

  3、削竹:将嫩竹的青皮削去,削去青皮的竹段叫“白筒”。

  4、拷白:用锤敲击坯料。将削好的白筒敲碎,拷成白坯。

  5、浸坯(图1):将捆扎好的白坯浸入清水中,通过一定的时间,使竹料软化,汁水排出。通常有两种浸法,一种是白坯浸水后再断料,一种是完成断料工艺后再浸水。

  6、断料:将白坯按标准长度砍断后捆成大小一致的白料。李文德这里,通常是将七尺二长的白坯,砍成6段,每段40厘米左右。断料以前有专用的砍刀,现在都改用电锯。

  7、腌料(图2):用石灰腌渍页料。作用是像腌菜一样,使之软化。

  8、煮料(图3):把竹料放入皮镬内烧煮。

  9、翻滩:用水反复冲洗,洗净原料上的残存灰浆。

  10、淋尿:翻滩后,将捆缚好的料在尿液中浸渍。

  11、落塘(也叫入场、入宕):淋尿发酵后,在清水中储存浸泡。

  12、掰料(图4):制浆前的原料检查。“漏网”的青丝,漏藏的生块,黄疤、硬块和其他杂质,都要在这个环节统统清除。

  13、舂料(图5):制浆过程。脚碓制浆,是富阳独创。后来改用电机传动石碾制浆。

  14、抄纸(图6);是料浆到湿纸成形的主要工序。

  15、晒纸(图7):纸张干燥工序。

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

  1 造纸的各个环节无声无息浸润到生活中

  山间竹林里,一群小朋友在玩滚石头的游戏,石头顺着陡峭的山势一直往下滚,偶尔也会中途被绊住,孩子们拍手咯咯笑。

  年幼时的李文德,就是其中一个。竹林、小溪、纸槽,跟他的童年紧紧相连。

  富阳是著名的造纸之乡,据说湖源、大源等几个带“源”字的乡镇都是造纸的最初源头。而李文德家的家谱上有记载,祖上造纸始于明末清初。所以从记事起,李文德就熟悉造纸过程中用到的工具:各种砍刀、削刀。

  为方便就地取材,纸槽散落在山脚、溪边,经常是沿溪建着一排纸槽。早上4点,勤快的人就已经起床去抄纸了。从早到晚,大人们都在槽边忙碌,孩子们呢?在旁边玩,困了就在抄纸的木板上睡一下。

  纸槽离家十来里路,很多时候,一日三餐就在槽边吃。晒纸用的煏垅,空心墙中间烧着柴火,就近做饭很方便。番薯、玉米扔进去,烤熟了香喷喷。这也是李文德记忆中最诱人的美味。

  李文德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小时候家里做书写纸和祭祀用纸。书写纸贵重,轻易不让小孩碰,祭祀用纸的活没少干。父母白天忙完,顺便带一叠太阳底下晒干的土纸回去,晚上闲着没事,大人孩子消遣似的把纸一张张分开,这叫“撕纸”。

  造纸的各个环节无声无息浸润到生活中。李文德说,家家户户都这样,造纸就是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是较为优渥的生活。新二村是湖源乡最大的村,这里的小伙子不愁找对象,有个夸张的说法是,村里人出去吹声口哨,都能有姑娘愿意跟着嫁过来。

  那时的造纸人家,称为“槽户”,槽的多少代表着家底厚薄。承包到户的时候,他家有两个槽,一年经手竹料十万公斤,所以槽边干活的通常不下六个人。

  “斫竹”的时候最忙。嫩竹采伐季节性强,在小满至芒种前后20多天时间内,这段时间要把一年的料都备齐,纸农将此时称为“忙工”。“忙工”时,大人、小孩齐上阵,小孩帮忙除去竹上的枝丫。每年这时候,李家临时找来帮忙的人有十来个。

  砍倒的嫩竹,从陡峭的山上往下滑,叫“放竹”。就像李文德幼时玩的滚石头游戏一样。

  2 从竹变成纸,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等待

  一根竹是怎样变成一张纸的?

  古时竹纸制作有工序72道,包括斫竹、拷白、浸坯、腌料、逆镬、煮料、翻滩、淋尿、落塘、舂料、抄纸、晒纸等主要工序。现在依旧。

  新二村的元书纸制作园区是富阳建设的七个造纸文化村之一,李文德2013年入园。这是个打通过去和现在的窗口,每年都会吸引数十批学生、市民前往参观。只要有时间,李文德就主动化身讲解员,讲述造纸的奥妙。

  最直观的几道精湛工艺,比如舂料、抄纸和晒纸,经常吸引得参观者跃跃欲试。

  富阳过去有独创的脚碓,看起来像跷跷板,工作原理类似舂米,操作时需要一前一后两个人,“啪嗒啪嗒”用脚踩,前面的人手持细长的“拨碓棒”,还要负责拨弄竹料到碓头下。这个过程叫“舂料”,是为了把竹料捣碎制成纸浆,其工艺技术主要是:碓头清,拨担匀,四角净,脚头足。

  李文德14岁时,就跟哥哥每天6点早起舂料,一干一个多小时。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脚碓“退居二线”,换成靠电机传动的大石碾来制浆。

  “抄纸”也很神奇,抄纸师傅将长方形的纸帘在水槽中一荡一捞,帘上覆盖了薄薄一层竹纤维,就是纸。纸是湿的,一张张在槽边堆起来。一天下来,要抄纸一千多张。

  看着好玩,技术要求却不低,手上的力道、角度,均要拿捏得当,用行话说就是“扦帘挽水,平风起浪”,否则要么不成形,要么疙里疙瘩,都得弃掉重来。这个手艺,抄纸师傅要学至少半年。

  72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轻松,都极有讲究。

  造纸文化村的山路边,有很多料宕、皮镬,走近去,刺鼻的气味阵阵扑来。尤其是站在煮料的皮镬前,用石灰腌过的竹料再经过高温蒸煮,发出的气味说不出的难闻,参观者不是捂鼻子就是掉头做鬼脸。

  备料过程非常重要,通过水、石灰、尿液等的软化、防腐等作用,改变竹料的PH值,最终使竹料纤化。整个过程中,简直处处跟时间过不去——浸坯,要把竹料放在水中浸泡半个月;煮料,过去要七天七夜,现在改用铁皮镬,也得三天三夜;翻滩,要把煮过的竹料反复冲洗10天左右;淋尿发酵,要堆放十几天。

  这样算来,从竹变成纸,至少需要两个多月。

  值得一提的是富阳造纸特有的“人尿发酵法”,人尿能脱去竹料上硬性的石灰质,使竹纤维软化。淋尿用的是童子尿。李文德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备着木桶和酒坛子,成年累月攒尿。一度富阳槽户多,童子尿供不应求,买一桶尿要10多块,那时月收入才30多块,足见其金贵。

  3 学了两年晒纸,学成时,师傅给了三样东西

  去造纸文化村那天,恰逢下雨,有点冷。站在晒纸房里,浑身立马回暖。晒纸就是利用高温把纸烘干,烘干的煏垅是铁制的,表面温度达90℃。晒纸的整个过程看点十足,不逊于舞台表演。

  铜板上堆了厚厚一叠前一天抄好的纸,像发糕一样,处于干湿之间。晒纸前先要“松纸”, 拿木头做的“扼榔头”在纸上轻轻一划,然后对着角吹一吹,角翘起来,晒纸师傅牵着角就把一张纸像拎床单一样牵起来了。牵起来的纸长2米,迅速被粘到比人高出一个头的煏垅上,晒帚扫一扫,纸服服帖帖、平平展展。

  接着,晒纸师傅去牵第二张。等四张纸上墙,最先晒的那张纸火候已到,逐一揭下来,紧接着开始第二轮晒纸。

  晒好的纸有隐隐竹香,手摸上去,温温热热的,很舒服。

  看起来动作漂亮利落,但要把这门手艺学好学精,却并不容易。李文德年幼时学了整整两年晒纸。

  按照当时的礼节,拿着香烟老酒给师傅敬上,16岁的李文德正式拜了第一个师傅。师傅是本村人,精通晒纸,当时二十七八岁,带了三个徒弟。

  徒弟每天要早早地把纸堆背到晒房,清洁煏垅,调糨糊,干好各种杂活,等师傅来了直接开工。独立操作的时候,李文德发现手上的力道最重要,不管是把纸牵起来还是粘到煏垅上,都需要技巧。李文德算是悟性高的,不过一开始也经常把纸扯坏弄皱,惹来师傅一顿骂,有时师傅急了也会拿“扼榔头”敲两下。

  团队间的配合也很重要。李文德学艺时煏垅是砖石结构,有专门的烧火师傅,如果闹别扭,烧火师傅使点小心眼,把火烧小点,晒起纸来速度就慢。这是学艺中的小插曲。

  再比如说,2.4米长的纸因尺寸太大,要横着晒,更需要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合作。李文德现在的办法是,找夫妻档来晒大纸,既保证默契又免得闹矛盾。

  学了两年,师傅交给李文德三样东西,算是“毕业礼”:扼榔头、晒帚和铜板——这些晒纸用具李文德一直珍藏在家中。

  纸是有性格的。李文德说,经过高温后,纸有火气,所以放得时间越久越好。“经过空气的氧化,燥气、火性在自然中消化了,纸张变柔,吸墨性更强。”好的元书纸保存年份久,用来写字作画、进行古籍修复再合适不过。

  竹纸制作工艺学问很深,李文德从小耳濡目染,跟父亲学了不少本事,那些在某道工序上身怀绝技的师傅,他也没少去请教。他后来还拜了一个村里的老师傅,学了一年,主攻细节,把造纸流程中的所有手艺都融会贯通了。

  4 为找市场,最多一年参加了七次博览会

  1990年,李文德接过父母的交接棒,成立了“阿德元书纸厂”。远离城市的山村里,李文德埋头做纸,做好了有人上门来收,手艺精通,销量不愁,日子过得殷实。

  2007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一件纸(4800张)的价格从280元一直往下跌,就像今年的股票一样,跌到了120元。成本保不住,还要亏着钱付工人工资,亏了十多万。

  万般无奈,李文德被逼着出门找市场。因为姨父在上海,吃住不用发愁,李文德每天蹬着三轮车载着元书纸去找买家。先是到殡仪馆门口守株待兔,心想这里有人会买祭祀用纸吧?结果根本无人问津。

  目标错误,人开始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毫无头绪到处乱转。

  临近冬天,有天又骑着三轮车到处走,穿过一家菜场时,邂逅了一位从文化馆退休的上海男人,李文德称他“叶老师”。叶老师拎着蔬菜指着车上的纸问:这是哪做的?就这样聊起来了。

  巧得很,叶老师喜欢写毛笔字,以前用过元书纸,识货。叶老师跟他讲,这些纸要卖给写字画画的老师和文化市场、文房四宝店,也可以到博览会上去看看。

  做了30多年纸,李文德第一次知道了他的目标客户群。后来找到懂行的问问,他发现竹纸商机尚在,只是价格被经销商压低了。

  李文德在外面待了两年,全国各地跑着参加各种文化用品博览会、工艺美术博览会,最多的一年,他参加了七个博览会。很多台湾、韩国、日本的订单,就是在博览会上达成的。

  市场打开了,李文德的造纸事业也越做越大,2009年,造纸厂变成了公司。

  再次受到影响,是在2009年—2011年。受机器造纸的冲击,手工造纸陷入萧条,乡间一些小作坊纷纷倒闭,李文德的公司也积压了不少纸。2011年下半年情况又好转起来,因为熟客用了机器纸后,还是觉得手工竹纸比较好。

  村里以前槽户众多,70%的人家都会造纸。上世纪80年代承包到户,村里有一百七八十个槽。现在全村30多个槽,其中李文德的园区里有11个。市场的需要给了古老造纸技艺生机和活力。

  5 希望建一个陈列馆,跟时间赛跑

  富阳闹市区的大街上,有家卖文房四宝的“文德轩”,货架上整齐摆放着50多个品种的纸。从这里,李文德生产的元书纸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境外、国外。

  相比传统的“匠人思维”,李文德现在的视野和思路都更开阔。为方便买家取货,去年夏天开了“文德轩”,李文德还同时在网络上做起了电商。台湾有家毛笔庄,每年都要从他这里进货100多万。

可以把衣服给擦掉的游戏

  客户中的很多画家、书法家,其实都是“私人订制”。为了做出更好更适合的纸,李文德在家摆了六七个大大小小的木桶和小纸帘,做试验进行创新。为此,他还建立了一家元书纸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他从《中国纸业》、《古代造纸》这些书中寻找灵感和启发,试着用猕猴桃的藤汁、桑树皮、三亚皮等进行配料,并且不断试验生、熟配料的比例,制造出的纸有不同的运墨效果。他还尝试着要做出更大尺寸的纸,但这也意味着难度也越大。

  每年稳定的销售额,使李文德可以气定神闲地用古老的方法开发新品,可是关于元书纸的未来,担忧一直都在。

  手工制作竹纸,耗时耗力不说,还要忍受冬天抄纸时的水冷,忍受夏天晒纸时的高温,忍受腌料时刺鼻的气味,年轻人根本不愿学。

  公司现在有30多名工人,基本来自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光是贵州锦屏,就先后有100多对夫妇来工作过。流水线上的手艺是他亲自教的,但李文德没有徒弟。

  抄纸、晒纸这些活,可以找外地人一年四季做,可是斫竹、备料这些跟原材料有关的活,大多时间太短,又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必须找当地人。现在精通竹纸制作的人,年纪大都在五六十岁以上,老本总有吃完的一天吧?

  几乎每年,李文德内心都要起一番挣扎:要放弃吗?要坚持吗?手工造纸做起来费劲、辛苦,每年春节后招工也是个问题。但是看到家中收藏的造纸工具,他又坚定起来。他希望能建一个陈列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传统手艺。

  每年斫竹的时候,李文德都需要几十个人手,亲戚朋友都被他拉过来帮忙,是在跟时间赛跑。那么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能跑过时间吗?